未来商业发展三部曲:在线、互动、协同
18世纪末,美国还通过人工进行人口普查,历时7年才得出结果。按当时的美国人口数量上涨的速度,下一次人口普查数据如果接着使用人工,十年内也无法处理这些庞大的数据。
时任美国人口调查局职员赫尔曼·何乐礼为此发明了打孔机,把需要十年人工的人口普查时间缩短到六周。后来,电子打孔制表器掀起了工业革命浪潮,并成为了计算器最初的原型。
纵观其后的全球商业发展史上,那些飞跃性的突破都万变不离其宗,源自于生产工具的创新,并带动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。
但这些后人评价为“商业历史里程碑”的产品和技术,在最初诞生的时候往往又走了赫尔曼后来的路。很难短期内在全球内规模复制,而一度被轻视或者误用。
赫尔曼后来创建了制表机器公司(简称TMC,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)。由于规模有限,他并没有通过TMC赚到钱。老了以后,赫尔曼把公司转手给了华尔街金融家弗林特。
弗林特擅长收购和整合。他很快意识到这项技术能有效地缩短人工时间,但需要更规模有力的资本推广才可以,于是他收购了TMC在内的多家制表公司,联合建立了IBM,这才完全引爆了人类历史上最初信息数据化革命。
自移动互联网发展后,全球已经基本完成了线上数据化进程。办公在线化,无疑是未来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方式,它让人能够不受到时间、空间的界限,更超维度的提升效率。
未来的商业发展中,在线必须带动有效协同和互动,否则只是换了一个工作场所,无另外的意义。
那么,到底该怎么样做到从在线升级到互动乃至协同呢?这三者到底在新的商业发展史上具有怎样的作用?
IBM在1979年就曾提出了远程办公方案,并一度推行到雅虎、百思买等企业。到2009 年,有 40% 的 IBM 员工采用了远程工作形式,这项计划一度为 IBM 节省了 5800 万平方英尺的办公空间和20 亿美元。
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托马斯·艾伦曾做过一个实验,发现两张办公桌距离超过30米,他们定期交流的可能性接近于零,被称为“艾伦曲线”。而最早推行远程办公的IBM,就拜倒在这条曲线上。
一位前IBM员工曾告诉我,在他离职前一段时间,IBM在大力推敏捷开发,要求团队在一起工作。在IBM看来,远程办公并没有真正帮他们提高互动和有效协同。终于到了2017年,连续20个季度的业绩下滑让IBM叫停了远程办公。
所谓的敏捷办公,即企业往往更关注“协同效率”,只有同步提升协同效率,才能让公司变得“更为敏捷”,创造更大价值,最终推动整个商业社会向前发展。
甚至可以说,互动和协同才是关系到远程办公能否真正推行的重要的条件,也是企业未来在智能化改革中不可或缺的润滑油。新工具革命:在线、互动、协同必须实现三位一体
无法兼顾良好的在线环境、互动以及有效协同,一度成为了企业对在线办公望而却步的痛点。
如果推行了近20年远程办公的IBM都无法持续执行,是不是说明这个趋势不存在?答案是否定的。疫情成为了引发新一轮工具革命的催化剂。
当人们不得不选择改变长久的工作模式时,才会切身思考怎么样保证在线的同时,也能提高互动和协同效率,才能让企业的效率最大化。
目前来看,在众多在线办公服务软件中,腾讯会议的各项核心能力,都表现出其产品在满足在线办公的基本需求上,最大化保证远程办公互动和协同的可能性。
对于那些之前没有太多在线办公经验的企业来说,腾讯会议的界面更简单,使用和操作更简单易上手,且能够支持多种方式参会。
除了电脑、手机客户端,还能够最终靠小程序和电话呼入,更有独家支持微信一键入会。这样一来,即便与会者之间,是跨企业沟通、非通讯录好友,也能确保入会更高效有序。无形中,帮企业降低了沟通和时间成本,促成了对“在线”这个环节的基本保障。
同时,通过自主研发的音视频实时通信技术,腾讯会议也为用户持续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视频会议服务,保证参会者在视频丢包70%情况下不丢包不卡顿,音频丢包80%情况下仍享自然流畅语音。
满足了“在线”这个基本需求后,腾讯会议自上线以来,紧跟市场客户的真实需求反馈,不断更迭升级产品功能,用实际行动,生动诠释着远程办公的“在线”、“互动”、“协同”之三位一体。
白板作为线下会议中,再平常不过的工具,经常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。而能够在线上办公的情境中,最大限度上还原线下会议的真实体验,可见产品开发者的诚意和用心。
当所有功能都为远程办公创造更好的体验,都为满足在线、互动和协同而一直在优化,可以畅想腾讯会议的“三位一体”的结合,也将引发新的行业格局,成为搅动市场的“鲶鱼”。
而快,也是商业社会对于高效的永恒需求,这才诞生了后来的AI和企业智能化的讨论和研究。
但实际上,所有智能化的先决条件,依然是在确保有效的协同的基础上。唯有这样彻底摆脱传统的工作形式,淘汰过去的生产环境和工具,最终达到所谓的智能企业、乃至智慧城市。
某种层面来说,疫情成为了推动商业历史的一把推手,这只黑天鹅煽动翅膀所搅乱的一场波澜,不单纯意味着负面的灾难,而是一场变革。
对于在线办公、在线协同来说,这无异是一次历史的机遇,给予了整个行业弯道超车的机会,也让那些暴露了一些体验不足的产品成为了“退潮后裸泳的人”。